区块链如何管理个人信息,区块链如何储存信息

用于身份管理的区块链:需要考虑的影响

随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在网上度过,物理世界变得越来越数字化,身份的概念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验证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如何在线代表对个人和组织来说都至关重要。

人们希望对自己的身份拥有权力,并控制如何以及与谁共享他们的信息。毛球 科技 认为,组织正在面临更高的安全威胁,同时需要在数字经济中竞争、优化工作流程以及改善客户和员工体验。围绕身份的不断重组和不确定性只会减缓战略创新。

身份和访问管理( IAM )已成为管理和验证数字身份的核心构建块。但是,组织在IAM流程的设计和安全性方面面临挑战,促使他们考虑新技术。

区块链不同于现有的IAM架构,因为区块链本质上是分散的。DLT支持共享记录保存,交易、身份验证和交互通过网络而不是单个中央机构进行记录和验证。

随着网络犯罪、威胁、欺诈和资产泄露事件的激增,组织在保护敏感数据、保护IT和运营基础设施(OT)以及保护人们的身份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企业IAM领导者和IT专业人士都在质疑DLT和共识技术的相关优势和风险,毛球 科技 整理如下:

在IAM流程中使用DLT的问题涉及技术、法律、商业和文化影响。这些影响应该是支持IAM 的任何架构投资的决策过程的基础。

在评估DLT可以在何处以及如何改进组织的IAM基础设施和最终用户体验时,需要考虑下面14个因素。

公司习惯于中央和专有数据存储的基础设施,这为盗窃、破坏、黑客、欺诈和丢失创建了一个蜜罐。这种模式加剧了身份凭证持有者与寻求使用它们的人(包括最终用户)之间的权力失衡。分布式身份验证和治理有望提高效率以及个人和机构的利益,但与中心化的现状背道而驰。

获得许可的区块链架构是一个需要关键考虑的因素,因为很少有企业用例可以完全公开。相反,用例需要保密性和权限才能读写已知参与者的托管区块链。这种区别对安全性、计算和可扩展性还有其他一些影响。

访问级别、特权和限制会发生变化,可识别的属性也是如此。DLT必须能够在各种连接和物联网环境中以最小的延迟准确处理验证的频率和复杂性。

用于验证和分布式访问的共识算法会影响以可扩展和可持续的方式交付服务级别协议所需的速度和计算能力。这些限制推动了IAM区块链的研发,并且是实施范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数字身份功能需要可移植。区块链设计可以确保个人信息、可验证性和适当的控制在用户从一个组织过渡到另一个组织时跟随他们。可以调整这些设计以及时促进此过程。

积累大量个人身份信息(PII)的组织面临着新的和不断变化的风险、法规、以隐私为重点的竞争以及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不信任。DLT支持的用例——例如自我主权身份和数据最小化——通过诸如零知识证明之类的技术提供了更强大的隐私保护。信息和共享控制可以保留在最终用户手中,而不是在数百个组织中复制和存储PII。

存在许多身份和认证标准,包括角色、属性、密钥和权利。这些必须符合通常不存在的区块链技术和跨链互操作性标准。

从集中式范式到分布式范式的转变需要数据、API、系统和治理机制的互连和协调。这不仅发生在IT和OT资产和环境日益多样化的大型组织中,而且发生在其他组织和生态系统合作伙伴中。

法规围绕个人数据,从国际、联邦和州数据保护法的拼凑到生物识别等特定领域。这些都与IAM和区块链架构决策相关。例如,GDPR的被遗忘权使公民能够删除他们的个人信息——这一概念与将PII注册到数据库的不变性不一致。

不变性——无法删除分类账上的记录——有利于安全,但它会影响PII的隐私。确定哪些信息保留在链上与链下对于此列表中的其他标准很重要。链上不变性必须平衡各方的要求和保障措施。

确保个人在任何特定时间拥有用于任何任务的正确加密密钥需要能够更新、撤销和更新访问权限。这是一个独特的IAM要求,DLT必须通过设计加以考虑。

IAM UX是分布式或集中式的,是数字身份、个人身份识别和个人数据控制机制的接口。虽然成功的IAM架构掩盖了最终用户的复杂性,但IAM UX的设计者不能忽视界面对于教育、同意、易用性和可访问性的重要性。

随着数据集的生成和使用规模越来越大——例如,生物识别、 情感 和基因组学——IAM领导者必须考虑当前和长期的风险和合规问题。他们应该专注于数据最小化和隐私工程技术。

新功能、设计和最佳实践正在不断改变IAM格局——更不用说区块链、密码学、人工智能、网络安全、云计算、量子计算和数字钱包等关键概念的突破性发展。这些都必须在设计时和实施后加以考虑。

与任何新兴技术一样,组织应该首先定义问题。然而,IAM-DLT决策不仅仅是另一项IT尽职调查工作。由于监视资本主义、权力动态、地缘政治威胁、可持续商业模式和人权问题是数字身份模型的基础,因此IAM-DLT机会会对个人、机构和经济产生影响。

区块链如何管理个人信息,区块链如何储存信息

区块链技术如何保障信息主体隐私和权益

隐私保护手段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对交易信息的隐私保护,对交易的发送者、交易接受者以及交易金额的隐私保护,有混币、环签名和机密交易等。

二是对智能合约的隐私保护,针对合约数据的保护方案,包含零知识证明、多方安全计算、同态加密等。

三是对链上数据的隐私保护,主要有账本隔离、私有数据和数据加密授权访问等解决方案。

拓展资料:

一、区块链加密算法隔离身份信息与交易数据

1、区块链上的交易数据,包括交易地址、金额、交易时间等,都公开透明可查询。但是,交易地址对应的所用户身份,是匿名的。通过区块链加密算法,实现用户身份和用户交易数据的分离。在数据保存到区块链上之前,可以将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哈希计算,得到的哈希值作为该用户的唯一标识,链上保存用户的哈希值而非真实身份数据信息,用户的交易数据和哈希值进行捆绑,而不是和用户身份信息进行捆绑。

2、由此,用户产生的数据是真实的,而使用这些数据做研究、分析时,由于区块链的不可逆性,所有人不能通过哈希值还原注册用户的姓名、电话、邮箱等隐私数据,起到了保护隐私的作用。

二、区块链“加密存储+分布式存储”

加密存储,意味着访问数据必须提供私钥,相比于普通密码,私钥的安全性更高,几乎无法被暴力破解。分布式存储,去中心化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数据全部被泄漏的风险,而中心化的数据库存储,一旦数据库被黑客攻击入侵,数据很容易被全部盗走。通过“加密存储+分布式存储”能够更好地保护用户的数据隐私。

三、区块链共识机制预防个体风险

共识机制是区块链节点就区块信息达成全网一致共识的机制,可以保障最新区块被准确添加至区块链、节点存储的区块链信息一致不分叉,可以抵御恶意攻击。区块链的价值之一在于对数据的共识治理,即所有用户对于上链的数据拥有平等的管理权限,因此首先从操作上杜绝了个体犯错的风险。通过区块链的全网共识解决数据去中心化,并且可以利用零知识证明解决验证的问题,实现在公开的去中心化系统中使用用户隐私数据的场景,在满足互联网平台需求的同时,也使部分数据仍然只掌握在用户手中。

四、区块链零知识证明

零知识证明指的是证明者能够在不向验证者提供任何有用的信息的情况下,使验证者相信某个论断是正确的,即证明者既能充分证明自己是某种权益的合法拥有者,又不把有关的信息泄漏出去,即给外界的“知识”为“零”。应用零知识证明技术,可以在密文情况下实现数据的关联关系验证,在保障数据隐私的同时实现数据共享。

区块链如何带来个人数据保护“革命”

区块链如何带来个人数据保护“革命”

美国媒体当地时间17日晚间披露说,深陷滥用个人隐私数据丑闻的英国“剑桥分析”公司原本计划推出个人隐私数据存储服务,并通过区块链技术以加密货币的形式出售。个人信息加密货币化的概念其实并不新鲜,这个设想的关键在于每个人对个人信息的自主权。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区块链技术可能带来个人数据保护“革命”。

大数据时代,个人的数据被认为是黄金般珍贵。个人数据泄漏令人担忧,但绝大部分人不可能因为害怕数据被收集而切断与互联网的联系,而现阶段有责任保管个人信息的企业、学校、酒店、社交网站等往往担责不力。专家们认为,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带有加密、信任、点对点、难篡改等特征的“中间件”,有望解决这个难题。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令个人数据掌控权从互联网公司转移到用户自己手中,使人人掌控自己的个人数据成为可能。通过它,用户个人数据可以与个人数字身份证相关联,用户可以选择数字身份证是匿名、化名或公开,还可以随时随地从任何设备访问区块链应用平台,控制他们的互联网个人数据。

举例来说,某人的身份证号码在区块链上的信息可能被转换为一串密文,人脸图像信息也被加密。他在酒店办理入住时,仅需通过应用将身份证号码密文发送给酒店,酒店将信息同区块链应用上的加密数据比对,不需要知道他的任何真实信息,但只要加密数据比对结果相符就可以保证入住。

与此同时,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开发需要大量用户数据资源,用户可以将个人数据作为加密货币选择性出售,同时收到一定回报。例如,如果电商需要用户数据开发一个新应用,用户可以选择出售自己的购物历史数据,但自己的地址账号等信息仍可以保密。

在基因测序领域,区块链应用已经开始让传统基因测序公司出售个人数据的“生财之道”受到挑战。

近年来,面向普通人的基因测序服务备受追捧。以美国“23与我”染色体生物技术公司为例,消费者仅需不到100美元和几口唾液就能得到家族遗传信息,如果再付80美元,就能在原始数据基础上获得遗传健康风险等方面的深度解析。然而这家企业并不满足于测序服务收入,还将自己掌握的数百万份客户遗传数据分类打包卖给制药公司,仅2015年初出售的帕金森病数据就高达6000万美元。不少类似的生物技术公司一边从消费者获得服务收入,一边转卖消费者的数据“挣双份钱”。

今年2月,美国哈佛大学遗传学家乔治·彻奇创建了“星云基因”公司,希望通过区块链技术打破这个格局。该公司计划以低于1000美元的价格完成全基因组测序,这一费用由客户承担,作为回报,客户在直观了解自身遗传信息对应疾病风险的同时,也拥有对测序数据的自主权。遗传信息将通过区块链技术保障安全,同时加密货币化,按照顾客的意愿进行存储出售等交易。

这家公司计划推出一种“星云币”作为交易媒介,顾客可以将自己的遗传信息兑换为“星云币”,也可以用“星云币”支付自己的测序费用,制药公司可以用传统货币购买“星云币”来获得普通人的遗传信息数据,整个交易买卖过程都通过区块链平台完成,加密透明且安全。

彻奇表示,在综合测序花费、遗传信息保护、数据管理及基因组大数据处理等多方面因素后,区块链技术让更多人真正地“拥有”自己的遗传信息。

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了规范区块链信息服务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区块链技术及相关服务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国务院关于授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区块链信息服务,应当遵守本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遵照其规定。

本规定所称区块链信息服务,是指基于区块链技术或者系统,通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本规定所称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是指向社会公众提供区块链信息服务的主体或者节点,以及为区块链信息服务的主体提供技术支持的机构或者组织;本规定所称区块链信息服务使用者,是指使用区块链信息服务的组织或者个人。第三条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负责全国区块链信息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区块链信息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第四条 鼓励区块链行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健全行业自律制度和行业准则,指导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建立健全服务规范,推动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督促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依法提供服务、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区块链信息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第五条 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落实信息内容安全管理责任,建立健全用户注册、信息审核、应急处置、安全防护等管理制度。第六条 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具备与其服务相适应的技术条件,对于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信息内容,应当具备对其发布、记录、存储、传播的即时和应急处置能力,技术方案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第七条 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制定并公开管理规则和平台公约,与区块链信息服务使用者签订服务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要求其承诺遵守法律规定和平台公约。第八条 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规定,对区块链信息服务使用者进行基于组织机构代码、身份证件号码或者移动电话号码等方式的真实身份信息认证。用户不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的,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为其提供相关服务。第九条 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开发上线新产品、新应用、新功能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进行安全评估。第十条 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不得利用区块链信息服务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扰乱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活动,不得利用区块链信息服务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信息内容。第十一条 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在提供服务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通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管理系统填报服务提供者的名称、服务类别、服务形式、应用领域、服务器地址等信息,履行备案手续。

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变更服务项目、平台网址等事项的,应当在变更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办理变更手续。

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终止服务的,应当在终止服务三十个工作日前办理注销手续,并作出妥善安排。第十二条 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收到备案人提交的备案材料后,材料齐全的,应当在二十个工作日内予以备案,发放备案编号,并通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管理系统向社会公布备案信息;材料不齐全的,不予备案,在二十个工作日内通知备案人并说明理由。第十三条 完成备案的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在其对外提供服务的互联网站、应用程序等的显著位置标明其备案编号。第十四条 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对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信息实行定期查验,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在规定时间内登录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管理系统,提供相关信息。第十五条 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提供的区块链信息服务存在信息安全隐患的,应当进行整改,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等相关规定和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后方可继续提供信息服务。第十六条 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服务协议的区块链信息服务使用者,依法依约采取警示、限制功能、关闭账号等处置措施,对违法信息内容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防止信息扩散,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区块链:把数据的所有权还给个人

本文通过事例的方式说明区块链技术是如何实现个人信息所有权回归个人的。

首先我们来看淘宝的数据所有权。淘宝的数据包括个人浏览商品痕迹、个人购买商品明细、进驻的商家销售数据、商品物流数据、付款收款数据等等,所有的个人和商家的数据都在淘宝的服务器上。这些数据属于谁?淘宝的用户(包括顾客和商户)认为数据是由用户产生,应该归属于用户。而淘宝认为,记录用户数据的服务器硬件设施是淘宝的,数据也属于淘宝。

这就好比你在别人家的院子里种了一棵树,这棵树是你种的没错,但这棵树是种在了别人家的土地上,这棵树的存活离不开你的播种,也离不开别人家的土地。那这棵树到底是谁的?

所幸的是,由于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出台,淘宝的数据所有权属于用户。不幸的是,用户没办法行使所有权。因为你没办法把你的数据从淘宝的服务器上转移或者删除,除非付出相应的成本。接着上面那个别人家院子种树的例子,你想实现这棵树的所有权,想把它挖走,那行不通,因为,第一别人不让你进院子;第二你自己没有土地,挖走这棵树,树就死了。

所以,拥有数据的所有权并不一定能自由处置数据。没有处置权的所有权形同虚设。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心化的商业模式和系统架构。在中心化的模式下,数据所有权的拥有者是没有办法实现数据处置权的。淘宝可以承认数据所有权属于用户,但是无所谓,这并不妨碍淘宝利用用户的数据进行用户歧视、平台二选一、流量垄断、竞价排名等不合理的经营。回到上面那个别人家院子种树的例子,这棵树是你的没错,但是树下别人乘凉,结出果实别人享用。

综上分析,唯有去中心化的模式,才能有效解决数据所有权与处置权分离的问题,而目前去中心化最优秀的技术就是区块链。

区块链的解决方案:

搭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商平台,我们把这个平台命名为“电商联盟链”,以下简称“联盟链”。

每个商户作为一个节点接入联盟链,每个顾客作为一个节点接入联盟链。商户销售的商品信息作为共享数据发布在联盟链上,所有接入的顾客节点都可以看到这些信息并浏览这些信息。当顾客决定购买某件商品,则把购买信息包括商品、型号、地址等通过联盟链传递给商户。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商户各自记录与自己做交易的顾客的交易信息,对于与自己无关的(别的商户和顾客)发生的交易信息,只记录该信息的特征值(哈希值);每个顾客同样各自记录自己的交易信息,对于与自己无关的信息只记录下特征值。

一个节点记录与自己无关的交易特征值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联盟链上的交易信息被篡改。当交易的一方或双方篡改了交易信息,则该交易特征值会改变,那么只要和交易无关节点记录的特征值对比,篡改行为就会被联盟链发现。

在电商联盟链上,不存在一个中心化的节点,所有节点都是平等的,每个节点都只记录各自相关的交易数据,没有办法保存非相关节点的交易数据。用种树的例子来说,就是各家都在自己院子里种树,没办法让别人把树种到自己的院子里。节点要如何处理自己的数据可以由自己决定,只需要与交易的另一方节点达成数据处理共识即可。

这样,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商联盟链就真正实现了数据的所有权和处置权的统一,这是实实在在的所有权。

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那有些商品信息的定制化推荐和商品排名等有益服务还是需要的,如果数据都分散在所有权人的手上,那么就无法实现这种有益的数据功能了。没关系,只需要一个专门负责数据分析的第三方机构接入联盟链即可。由商户节点和顾客节点负责把自己所有权的数据的使用权授权给第三方数据分析节点,并通过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技术约定数据使用的规范,数据分析机构在使用权的授权范围内分析交易数据并提供其他节点所需要的数据服务。

数字时代,数据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因此把数据的所有权界定清楚很关键。中心化的模式会剥夺广大数据生产者的生产资料,使得广大数据生产者变成实质上的无产阶级,这是不合理的。而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让数据所有权回归数据生产者,使数字时代生产关系更加合理。这是未来的方向。

腾讯信息处理新专利获批,发明人称为提升信息档案自主可控性

近日,“腾讯学生身份信息处理专利获授权”的新闻登上热搜。据天眼查显示,7月30日,腾讯 科技 (深圳)有限公司于2019年9月申请的一项名为“区块链网络中的学生身份信息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的专利获得了授权,公告号为CN110532323B。

(图为天眼查专利基本信息界面)

腾讯研发此项专利是出于什么考虑?将应用于什么场景?是否能达到提高信息安全,避免信息泄露的效果?

据此,腾讯方面告诉南都·隐私护卫队,专利的出发点是针对个人信息档案管理等场景,希望借助区块链技术,在保护数据安全的基础上提高个人信息档案的高效流通性和自主可控性。另有专家表示,该技术能保证信息难以篡改,但在防止信息泄露方面并没有太大创新性。

1

腾讯新专利获批 多领域有类似技术

根据天眼查的专利摘要显示,此发明提供了一种区块链网络中的学生身份信息处理方法,以及信息处理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该专利能将用户在不同阶段的学生身份信息全部存储在区块链网络中,不仅可保证学生身份信息的公平公正、不可篡改,还能有效提高信息安全,避免信息的泄露。

(图为专利摘要结构图)

据悉,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它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能实现多个主体之间的协作信任与一致行动,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南都·隐私护卫队梳理发现,腾讯并非首个申请区块链网络中身份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专利的企业。自2018年以来,已有十余家公司申请了类似专利,涉及医疗、金融、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

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11月,深圳市雄帝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了名为“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身份信息管理方法及系统”的专利授权;2019年1月,易保互联医疗信息 科技 (北京)有限公司申请了“基于区块链的多维动态身份识别方法、装置及系统”专利授权。

这些企业大多是先获取目标用户的身份信息,经验证后得到与其权限信息相匹配的公钥(指与“公钥算法”共同使用的密钥对中非秘密的一半)并进行加密,然后在区块链网络中完成对身份数据信息的验证处理。

2

发明人:可提升信息档案的自主可控性

南都·隐私护卫队研究发现,运用区块链网络处理个人身份信息,为建立更安全高效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据了解,传统的学生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是一个中心的信息平台,进行信息管理需依赖于其下面各教育机构自身的管理平台,它们很容易成为网络攻击的对象。

同时,互联网应用运营方是用户个人信息的实际控制者,他们可以分析、利用或售卖用户个人信息以赚取利益,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着各种威胁。

据报道,2014年12月,一份包括130万条当年考研学生个人信息的数据包以一万五的价格在网络上售卖,涉及手机号、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学校专业等敏感信息。2018年9月,江苏的常州大学怀德学院2600多名学生信息遭泄露,被不法企业用于虚假发放工资,偷逃税款。

有观点认为,只有拥有详细学生信息的学校档案系统被攻击,才能造成如此大规模的信息泄露后果。

那么,腾讯研发这项专利是出于什么考虑?又将用于什么应用场景?

南都·隐私护卫队联系了该专利的发明人、腾讯云区块链高级工程师庄晓照。他表示,这项专利的出发点是针对个人信息档案管理等场景,学生身份信息只是其中一个分支。他希望能借助区块链技术,在保护数据安全的基础上提升个人信息档案的高效流通性和自主可控性。

在介绍专利的应用场景时,庄晓照举了个例子。假设学生甲上小学之前,在区块链上开通个人学生档案,并对其进行加密存储,他可以通过合约授权小学学校维护自己档案的权限,期限直到小学毕业;当他升入初中后,甲同样通过合约授权中学维护档案的权限,直到初中毕业。此时小学权限已自动过期。

“同理,甲升入高中、大学或转学去别处,都需要甲来授权管理。同时,学生只具备授权或查看权限,不具备档案维护权限。”庄晓照还表示,由于缺乏高效的数据流通,目前专利没有具体的落地应用。以学生信息档案为例,只有打通整个升学链的数据流通体系,才可能产生落地应用,而这是一个长期逐步的过程。

3

腾讯新专利可以防止信息泄露吗?

那么,该专利号称能提高信息安全,避免信息泄露是基于怎样的原理?是否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信息安全或隐私保护并不是区块链的主要功能,我们通常是将密码学技术与区块链技术结合来达到保护区块链上数据安全的目的。”庄晓照分析,“而区块链凭借其‘分布式记账模式’和数据不可篡改性,成为一个天然的数据流通桥梁。”

北京汉华飞天信安 科技 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彭根举了个例子,称区块链的技术原理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可以理解成很多人都拥有同样的一本账簿,如果有人发起转账,那这个转账动作需要51%的人认可后才能成功,并记录到一个区块里面。换句话说,如果要篡改里面的数据,也需要同时对51%的账簿进行篡改才能成功。

谈及这项专利在提高信息安全方面的效果,彭根直言,由于去中心化,分布式账本确实能保证信息公平公正,难以篡改。如果要篡改,则必须篡改51%以上才能成功,这非常难实现。然而,在防止信息泄露方面,它并没有太大的创新性。

“这项专利的创新性在于它把公钥、私钥等加密算法与区块链结合了起来,并用于学生身份信息处理这一新领域中。”彭根说。

采写:南都个人信息保护课题组研究员樊文扬

以上内容为新媒号(sinv.com.cn)为大家提供!新媒号,坚持更新大家所需的区块链知识。希望您喜欢!

版权申明:新媒号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k2#88.com(替换@)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03-08 21:33
下一篇 2023-03-08 21:3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