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效应(少年维特效应是什么)

有个关于自杀现象的效应

维特自杀效应

指一个名人自杀后,往往引起多人仿效,自杀率骤升的社会效应。

歌德失恋后写出了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轰动一时。小说中的主人公维特最终自杀了。奇怪的是小说发表不久,青年自杀人数骤然上升,以致于使当局不得不一度将此书列为禁书。

无独有偶,1986年4月,日本女歌星冈田友希子跳楼自杀后,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有数十名青少年效仿她自杀身亡。

2003年4月1日香港影帝张国荣跳楼自杀了。4月2日香港便发生多起跳楼事件,有多名男女死亡。

这种伴随名人自杀后,自杀率升高的社会现象叫做“维特自杀效应”。

究其心理原因,与青少年对名人的崇拜和学习模仿有关。

为防止和减少维特自杀效应,在报道名人自杀的同时,多报道些赞扬生命价值、乐观对待人生的文章和生动事例。

在美国,高等学校都开设了死亡课程,教会学生珍惜生命,善待人生。一个名人自杀了,可以马上在死亡课上分析,以防学生效仿。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学校还未开死亡课,那么,要不要请心理学家为此及时地开个“珍惜生命”的讲座呢?

总之,防止、减弱维特自杀效应是全社会的事,学校、家庭、社会要联手工作。

人们太重视名人了,据说1997年戴安娜因车祸(而不是自杀)身亡,居然在4个星期内,自杀案比1996年同期高出近二成;与她同一年龄组的自杀者数字更高出了四成半。由此可见“名人崇拜情结”在名人死时造成的社会影响是不能低估的。

歌德与爱情:少年维特之烦恼

"Diese Schleife soll mit mir begraben waren. An meinem Geburtstage schenkest du mir sie! Wie ich das alles verschlang! Ach ich dachte nicht, dass mich der Weg hierher führen sollte! 

Sie sind geladen. Es schlägt zwölfe! So sei es denn! Lotte! Lotte, lebe wohl! lebe wohl!" 

(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 Johann Wolfang von Goethe) 

“这条丝带将随我的身体一同下葬。正是你在我生日那一天送给我的。当初的我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想到,自己终将走向这样一条道路!

手枪已经上膛。午夜的钟声已然敲响!那就这样吧,夏洛特。你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我的至爱啊,请你一定要幸福! ”  (作者译) 

随着撕心裂肺的呼喊,年轻的情人扣下了板机。第二天,沃德海姆的村民们发现了他冰冷的身体。少年维特为了爱情殉死,身上仍然穿着自己邂逅夏洛特时那一身标志性的衣装。忧心忡忡的夏洛特听闻维特的死讯后昏倒在地,而镇民们则敷衍地将维特掩埋在无名墓碑下。

我想当年少青涩的歌德塑造出维特这一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角色时,他并不知道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这本薄薄的书信体小说将掀起的社会风波。这本书的出版创造了“维特效应”:在全欧洲成千上百的年轻人开始模仿维特的穿着打扮,并且如同书中苦情的男主人公一般在午夜时分对着自己的头颅开枪。社会上突然出现了千千万万个“维特”,因为各国突然涌现出了穿着维特象征性的深蓝色夹克,浅黄色内衫,浅黄色马裤的殉情青年,而他们的夹克口袋里无一例外夹着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少年维特之烦恼》。 这本让歌德名镇欧陆的青涩之作掀起了如此之大的社会风波,乃至于包括莱比锡之内的数座城市及教会将这本描述儿女情长的小说列为禁书。而本书不仅仅道出了欧洲年轻一代在启蒙思想的催化下与封建世俗陈规压迫下的心声,更是开始了歌德逐渐成为德意志文豪的旅程。

鉴于我对歌德的痴迷,《维特》从翻开第一页时就让我爱不释手。这本书的文学造诣可能无法与歌德中晚期的巨作相比较,尤其是当我们将其与《浮士德》系列对比。窃以为《浮士德》的光辉太过耀眼以至于它掩盖了歌德其他作品别样的韵味。《浮士德》是一部史诗级巨作,它包含了歌德毕生作为一位文学家,剧作家,学者,哲学家积累下的对于世界和人生的见解。理解并吃透《浮士德》对读者的要求极高。我们既要对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中的神祇们了若指掌,又要能够辨认出歌德大篇幅插入的关于天体,地质学,医学甚至炼金术等等的“专业名词”。

再者,《浮士德》最终完成于歌德的晚年,而此时的歌德的德语文学造诣已然到达了无人能及的巅峰。《维特》完成于歌德的青年时期,而当时的歌德自己也刚刚走出一段注定无果而终的恋情。在这样的对比下,我认为《维特》能引起更多读者的共鸣正是因为它的青涩感和真实感。世界上鲜有人能拥有浮士德博士的野心和才华,但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类似于维特所经历过的刻骨铭心的心伤。 

这是我对于《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一个简洁的介绍。接下来我会讲一些更贴切小说内容的故事,并且分享我的见解。敬请期待! 

青少年自杀常见原因

1、社会因素。由于社会的急剧变革造成了社会、文化的不稳定状态,破坏了对个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和交往,削弱了部分人生存的信心和意志,导致自杀率上升。我国目前正处文化的转型、价值观念的变迁的重要时期,往往会影响和冲击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破坏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与交往,削弱青少年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由此可能导致自杀率的增高。

同时传播媒体的不恰当报道具有明显的心理感染各种新闻媒体对其他自杀事件的宣传,各种书籍、电视节目中对自杀的不当态度,也可能误导青少年,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自杀或许是一个解决问题、获得解脱、令冤枉委屈自己的人感到自责和后悔的途径。基于这样的错误态度,在遇到冲突挫折时,个体或许觉得自己处在极度的绝望之中,只有自我表现毁灭才是唯一的解脱方式。比如,有青少年模仿国内外电影、电视、小说中主人公的自杀行为,正如当年《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问世后,导致不少青少年模仿自杀,美国社会学家Phillips称这种现象为“维特效应”。因而,世界卫生组织在预防自杀的建议中提到:媒体要淡化自杀报道,并就媒体的报道制定了一些指导原则。

2、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机制的不完善是青少年自杀未能得到有效遏制的原因之一,首先学校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长期以来,学校只关注学生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只关心学生学业而忽视心理发展,只满足学生物质需要而忽视心理健康需要,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原本可以被消灭于萌芽状态的青少年心理异常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一些自杀迹象没能被及时发现而酿成悲剧。另外,我国的学校教育尚缺乏对学生生命价值的正确引导和对青少年正确生命意识的培养。青少年自杀的复杂原因背后,实际上是寻求一种关爱、平等与尊严,只是他们不清楚他们所采取的这种方式是结束了自己鲜活的生命。由此看来,教育青少年用客观的态度看待生命和死亡现象,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珍惜尊重生命是预防青少年自杀的必要措施。

学业负担加重,学习环境的不愉快也将导致青少年自杀这一原因正成为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学校教学竞争机制的引入,考试分数、排名决定一切荣誉,高考独木桥优胜劣汰这一切都告诫学生要想出人头地只有靠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这无疑将给青少年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另外,除了学习本身的压力之外,人际关系紧张,家庭条件贫困,感情受挫,遭到诬陷或被人误解,患了自以为严重的或难以启齿的疾病,以及老师不当的教学方式等因素均可导致学生产生紧张、焦虑、自卑、委屈、退缩、恐惧等心理问题/或障碍,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3、 家庭因素家庭关系是否和睦,家庭结构是否正常,家庭成员是否健康,家庭事务处理是否民主,这些都影响到青少年身心是否能健康的成长。有研究表明,不良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产生自杀意念的重要因素,其中自杀的青少年所处的家庭心理环境比对照组差,尤其是反映家庭亲密度和矛盾性两个指标上更加明显。正常健康的家庭环境可以给人带来最基本的安全感和社会支持,相反,畸形不良的家庭关系会给人留下长期的阴影和恐惧,因为家庭是与每个人关系最密切的社会组织,父母长辈的言行对每一个青少年产生的影响都是最深远最难以磨灭的。

此外,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期望水平与青少年自杀行为有一定相关性。过严的要求或过高的期望都会增加青少年的心理压力,一旦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和期望,有人就认为自己无用,对不起父母或怕遭父母的责备,因而选择自杀的方式。反之,溺爱的教育方式也会带来诸多的消极影响,形成他们的脆弱、依赖、自我中心等性格,增加了遭遇挫折的机会,也大大降低了他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同时,青少年是否能从家庭中获得情感支持和物质方面的支援,尤其是在遇到挫折等应激状况下,是否有来自家庭的良好社会支持是影响自杀危险性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处于心理严重失衡的氛围中,又没有人和组织帮助他拂去阴影,极可能造成心理崩溃,甚至选择自杀。青少年选择自杀行为是缺乏精神力量的结果,即缺乏社会支持力量,如果能够及时地从父母家庭获取这种有效支持,那就可以避免好多悲剧的发生了。

对于青少年自杀事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社会应该营造一个和谐绿色的环境,杜绝青少年自杀事件的发生;学校更应该加强教育机制的改革,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家庭更是青少年的心灵支柱,和睦的家庭生活更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对于那些心理有偏差的青少年,家长更应该重视。生命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是极为珍贵的。

少年维特效应(少年维特效应是什么)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是指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1980年,菲利普斯(Phillips )是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的社会学家。他当时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当电视里出现自杀新闻报道之后,未来几天车祸死亡的人数会高很多,为什么呢?

你可能会觉得有人自杀可能是因为经济形势不好,经济形势不好大家就很郁闷,开车的话也会受影响,所以导致车祸更多,这可能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因为,当你看到这种自杀报道之后心情比较郁闷,因为这个新闻非常地让人难受,导致走神,就出现了车祸。

当然这都有可能是原因,但是菲利普斯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很多车祸的性质变了,比如说以前致命的车祸,很多时候是车撞车,好几个人都在这个车祸里面。但现在发现很多致命的车祸都是单个人造成的,更容易撞到树上,或者是同一类车祸死亡的概率会高出4倍,这听起来就有点奇怪。

菲利普斯还发现,如果新闻报道的是一个20岁的大学生自杀了,你会发现出车祸死亡的也是二十几岁的大学生;如果新闻报道的车祸是一个60岁的妇女,你会发现车祸里面更加容易出车祸的也是60岁的妇女。

最后菲利普斯觉得最可能的原因,就是他说的维特效应。什么叫做维特效应呢?大家肯定听过一本非常有名的书叫做《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本书的主人公叫维特,他最后自杀了。这本书当时在欧洲非常受欢迎,看了这本书之后很多人都很郁闷,自杀率提高了很多,最后导致在欧洲一些国家这本书变成了禁书,这就叫做维特效应。

也就是说,菲利普斯怀疑看见别人自杀这种报道之后,那些车祸其实是自杀。自杀会给家庭带来不好的影响,尤其是有宗教的原因,而且自杀也没有保险。如果是一起车祸的话,由于有保险,还会给家里带来一些收入。

其实菲利普斯也研究了一些自杀的数据,发现平均每个自杀报道会导致未来两个月自杀的人数增加58个人,也就是说一个自杀报道本身可能导致更多的死亡人数。所以你看,人们连自杀都会模仿,可见羊群效应的影响力有多大。

那为什么我们会有羊群效应?为什么在进化的过程中这种羊群效应曾经帮助过我们生存和繁衍后代呢?

举个例子,以前欧洲是没有玉米的,它是从美洲引进过来的,后来玉米在欧洲非常流行,尤其是穷人会吃很多玉米,因为玉米容易生长。穷人很多时候90%的食物都是从玉米来的。但是玉米里面缺少一种维生素,叫维生素B3。如果你长期只吃玉米的话,可能就会由于缺少维生素B3导致一种糙皮病,当时欧洲就有很多人得了糙皮病,上百万人死了。

那为什么美洲人没事呢?在美洲,那些原住民是怎么做玉米的?他们在做玉米之前,会加一些树皮的灰烬或者是贝壳类的灰烬,然后再去做玉米。加了这些奇怪的东西之后,会产生一些化学反应,就会产生维生素B3,这个时候再去吃这些玉米就不会导致糙皮病。

但是后来有些科学家去问那些原住民,为什么你们做这么奇怪的事情?那些原住民就说,这是我们的传统,没有人知道是由于维生素B3的原因。如果当时一些特别有批判精神的原住民说这些东西完全是封建迷信,我就不用这些东西,那可能他就会被淘汰掉。

所以很多时候,尤其在远古时期环境简单,你跟着你的祖先、长辈盲从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可能就是最适合生存的。但是现在不一样,现在环境复杂了,你如果盲从有可能会犯错,这就是错配,但是当时犯错的成本相对比较低,你特别有批判性反而不好。

那你可能会说,我不盲从,我把这些知识记载下来,一代一代往下传不就完了?其实这在远古时期是很难做到的,因为那个时候语言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记载就更不行了。所以说那个时候盲从就是一个最好的机制,你的祖先、长辈做什么你就直接跟着做什么。

而且那个时候环境简单,就像前面说的,犯了错带来的成本没有这么高。所以你能想象,那个时候没有盲从心理的人反而不容易存活下来,这也导致了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还是有盲从的冲动。

请问一下什么是维特效应啊?

“维特效应”指1774年德国大文豪歌德发表了一部小说,名叫《少年维特之烦恼》,该小说讲的是一个青年失恋而自杀的故事。小说发表后,造成极大的轰动,不但使歌德名声在欧洲大噪,而且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维特效应”因此得名。

社会心理特征

社会心理特征也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但有别于一般的心理现象,指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观感觉与变化。

——社会心理特征有破窗效应、责任分散效应、帕金森定律、晕轮效应、霍桑效应、维特效应、刻板效应、鸟笼逻辑等表现形式。

——1、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抛,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2、责任分散效应

——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3、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是指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

——4、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白遮百丑”。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

——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

——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

——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5、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或称霍索恩效应,霍桑效应是一个“谈话试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并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

——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无处发泄,“谈话试验”使他们的这些不满都发泄出来,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6、维特效应

——所谓“维特效应”指的是两百年前德国大文豪歌德发表了一部小说,名叫《少年维特之烦恼》,该小说讲的是一个青年失恋而自杀的故事。小说发表后,造成极大的轰动,不但使歌德名声在欧洲大噪,而且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为此,好几个国家将《少年维特之烦恼》列为禁书。

——“维特效应”,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就像情绪上的“流感”。媒体对自杀新闻的大肆渲染对于一些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具有强大的暗示、诱导性。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03年4月1日,张国荣自杀事件发生后,媒体的报道连篇累牍、大肆渲染。结果从当天深夜到第二天凌晨9小时内,全香港有6名男女跳楼自杀,其中5人不治,当月香港共有131宗自杀身亡个案,较3月份增加32%。有几名死者留下遗书,清楚写明其自杀与张国荣轻生有关。

——社会可以关注自杀现象,但不应炒作自杀个案,或者把自杀“娱乐化”处理,而应该在报道中采访一些专家学者等,突出心理危机干预,从而启发公众对自杀背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讨论,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7、刻板效应

——所谓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社会定型,是指对某人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类化的看法。是还没有进行实质性的交往,就对某一类人产生了一种不易改变的、笼统而简单的评价,这是我们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现象。

——8、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

——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相对立的两个指向:

——1、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实际上,在我们的身边,包括我们自己,很多时候不是先在自己的心里挂上一只笼子,然后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满一些什么东西吗?

——2、鸟笼效应会造成人的一种心理上的压力,使其感觉有必要去买一只鸟与笼子相配套。如果战略性规划是一只鸟笼,那么就必须把这个鸟笼做好。

以上内容为新媒号(sinv.com.cn)为大家提供!新媒号,坚持更新大家所需的百科知识。希望您喜欢!

版权申明:新媒号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k2#88.com(替换@)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03-09 12:50
下一篇 2023-03-09 12:5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